第二十四集

    1、杜甫祠堂 日
    修缮一新古朴典雅的杜工部祠堂。
    庆典那天,赵抃与相关官员、热心文化事业的富户隐士等人士举行庆典仪式。
    赵抃向大家介绍道:“杜工部祠的重新修缮一新,意义非比寻常,不仅仅是修建一座祠堂,而是重建崇尚学习之风。杜工乃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……”
    众人连连点头:“是啊,是啊,赵大人这是为成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啊!”
    赵抃连连声道:“不不不,这主要靠热心文化事业的各位富户隐士筹集银两,另外也千方百计挤出一部分库银,经过半年多各方的努力,终于修葺一新。”
    一位老者说:“为了纪念这一天,我提议请赵大人行诗作留,大家看如何?”
    话音刚落,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    赵抃连声说:“献丑了,献丑了。”便在祠堂东墙上即兴疾书《题杜子美书屋》:
    直将骚雅镇浇淫,琼贝千章照古今。
    天地不能笼大句,鬼神不能避幽吟。
    几逃兵火羁危极,欲厚民生意思深。
    茅屋一间遗像在,有谁于世是知音?
    赵抃刚落笔,就传来:“圣旨到,成都知府赵抃接旨。”
    (旁白):“治平四年(1067)正月,年方三十五岁,宋英宗赵曙患病不治而亡。其子赵顼宋神宗做了皇帝。这一年六月宋神宗下旨:召龙图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赵抃回京,任知谏院。”
    2、后宫 日
    宋神宗正与宰相曾公亮和参知政事唐介在后宫议事……
    宋神宗说:“……赵爱卿已日夜兼程赶回京城,不日将可到任知谏院。”
    参知政事唐介为赵抃鸣不平说:“皇上,臣认为赵抃去成都前,曾担任过殿中侍御史、右司谏等职。根据先皇历来的做法,近臣从成都这个远离京都的重镇归来,都可以得以重用,升到更高的职任,现在赵抃继续担任谏官,不妥当。”
    宰相曾公亮对唐介的意见表示支持,说道:“赵抃三次赴蜀,政绩显著,应委之大任。”
    宋神宗解释道:“朕将赵抃从成都召回京都,目的就是要听取他的意见,以正朝政。令其担任谏官,也不过是为了使他表示意见方便些。朕暂且这样安排任用,有什么妨碍?”
    曾公亮、唐介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    3、内宫 日
    神宗皇帝正在细阅各地奏章……
    内侍禀报:“皇上,赵大人到!”
    宋神宗马上放下奏章,道:“快,召赵爱卿进来!”
    赵抃三步并两步上前,跪道:“叩见皇上!”
    “赵爱卿,快快起来!”宋神宗道。
    赵抃大呼道: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
    宋神宗道:“平身!”
    赵抃坐下后,宋神宗问道:“朕听说赵爱卿匹马入蜀,随身携带仅一琴一鹤,这话是真还是假?”
    赵抃重重点头道:“回禀皇上,此话为真!”
    宋神宗夸赞道:“赵卿治蜀,为政简易,难能可贵啊!”
    “谢皇上!”赵抃道:“勤政为民,乃是为官之本。”
    宋神宗连连点头:“朕将赵卿调回京都,任职谏官之目的,就是要赵卿多发表些治国理政的意见,扶助朝政。当下,赵卿有何良策?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我建议在江西全面推广虔州的供盐方法,进一步扩大盐法改革试验的范围。”
    宋神宗细听着,并不时点头。
    赵抃接着说:“盐乃是朝廷专营物资,虔州官府从淮南统一采购供应,以每斤四十文的价格直接供应到户,以五等户夏秋税率为折钱标准加收利息,令籴盐两斤,随夏税偿还官府。这样,民间足盐,寇盗自息。”
    宋神宗一听大喜道:“还有这么一个好办法,既满足了百姓的食用,堵住了盗贩私盐的歪风,又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加。朕批准赵卿的建议按虔州的做法执行。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谢皇上!”
    4、赵府 夜
    赵抃正在书写给皇上的建议……
    毛彦志送茶水上来道:“老爷,这是老家衢州的一种新茶叫‘柯山红’,是刚刚收到的,你尝尝看。”
    赵抃接过茶碗打开盖子吹了吹,慢慢呷了一口,细细品尝道:“好茶,好茶,清香入口,回味乃浓。”
    毛彦志点点头,说:“老爷,这次皇上将你调回京都,任知谏院,无非看中你既有朝中辅佐的经验,又有任各州府路长官的经历,同时,也深知朝政的种种弊端。所以,皇上望你直言辅佐朝政。”
    赵抃指着所写建议道:“我正在上书向皇上提出了‘任道德,委辅弼、别邪正、去侈心、信号令、平赏罚、谨机密、备不虞、勿数赦、容谏诤’的三十字建议。”他接着说:“说明白点,无非就是在用人的问题上,要使用有道德的正直之人;在人事管理上,要号令明确,赏罚分明,不优柔寡断;对待国事,要注意保密,对兵衅灾祸要常备不懈;统治者自己还要严明纪律,注意听取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等。”
    毛彦志不时点头。
    赵抃还说:“在收入稳定的前提下,只有节约各种开支,才能增加朝廷的储备,使国家富裕,百姓安康。”
    毛彦志点头:“立即禀送皇上。”
    赵抃重重地点点头。
    5、御书房 夜
    宋神宗正看着赵抃写的三十字建议。他越看越喜悦,不时地重重点头。
    (旁白):“虽然赵抃的意见只能算得上是改进或改良,但对年轻的宋神宗来说,已经是十分新鲜了。故而宋神宗十分重视赵抃的意见,对其的建议多见纳用。”
    6、宫殿 日
    一天早上,文武百官上朝。只见公公大声喊道:“赵抃接旨!”
    赵抃出列,跪地。
    公公宣旨道:“朕膺昊天之眷命:官员赵抃自上任以来,刚正直言,弹劾权贵,铁面御史,护我朝纲;一琴一鹤,三度守蜀,勤勉政事,造福一方。为官清廉,乃社稷之福。特命为右谏议大夫,参知政事。钦此!”
    赵抃连呼: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接下圣旨。
    7、宫殿外 日
    赵抃与一群官员下朝,官员们纷纷祝贺赵抃升任为参知政事。
    官员甲:“恭喜赵大人,升任正二品参知政事……”
    官员乙:“……这样,赵公与富公、曾公、唐公一起同心辅政,我大宋大有希望啊!”
    官员丙:“神宗皇帝继位一年来,开局平稳。现在大宋王朝人才济济,既有位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,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。当前,就要励精图治,改革变法。赵大人,你看呢?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感激思奋。我赵抃定为大宋王朝尽心尽职,为国家之事想方设法,出谋划策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    众官员频频点头,为赵抃之言十分赞赏。
    8、后宫 日
    宋神宗踱来踱去在思考着……
    (旁白):“年轻的宋神宗继位一年来,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,一心想要励精图治,改革变法,他迫切需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实现这个梦想……”
    此时,内侍喊道:“赵大人到!”
    宋神宗转过身道:“宣他进来!”
    内侍喊道:“宣赵大人进宫!”
    赵抃匆匆而来:“叩见皇上!”
    宋神宗:“坐。”
    赵抃:“谢皇上!”
    宋神宗开门见山地问:“赵卿,你对王安石的看法如何?”
    赵抃沉思一会儿道:“回禀皇上,此人早年就议论高妙,慷慨激昂,有革除弊政的志向……”
    宋神宗点了点头。
    赵抃接着道:“他曾给先王写过万言书,谈效法先王政治的观点,实际上是效法其施政的立意。他之所以要借助祖宗之法的名义展开,无非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,便于放开手脚实现理财之道。王安石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改革领军人物,是个相才。”
    “哦?”宋神宗没想到赵抃是这样看好王安石:“赵爱卿,不瞒你说,你是第一个支持我重用王安石的人。朕先前找过朕的老师韩维,韩先生要朕多听听元老们的意见,紧急事情可以拍板,其他的缓图之。别把手伸得那么长,不要亲力亲为。你说,叫朕不要干事,那朕还当什么皇帝?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大宋建国一百多年来,历经快速发展,也造成官员安于现状,贪图享受的局面。只要社会不动荡,就得过且过。每当灾荒之时,朝廷就大举招收流民为兵,不允许有任何动乱的苗头。”
    宋神宗静静细听。
    赵抃接着说:“经过历代的积累,兵员数目从宋太祖时期湘军、禁军总数二十二万,增加到目前的一百二十五万,增加了近六倍。这些士兵终身行伍,躺着拿薪水,养成了骄奢的风气,什么都不肯干!这样的士兵能有战斗力?”
    宋神宗道:“富弼曾建议,登基不久,应当广施仁惠,希望朕二十年口不言兵。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皇上如果不改革,别说二十年,就是二百年,我们的士兵也打不了胜战。”他激动地说:“皇上,我们只有啃硬骨头,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,敢于向积存多年的沉疴痼疾开刀,才能让大宋王朝走上一条强国富民之路。”
    “说得好!”宋神宗龙心大悦道。
    (旁白):“宋神宗想,连一向秉正的赵抃都支持变法,支持王安石,那么其他人就不在话下了。”
    9、宫殿 日
    文武百官上朝。宋神宗坐在龙椅上……
    (字幕打出)熙宁二年(1069)二月
    公公大喊道:“王安石接旨!”
    王安石出列,跪地。
    公公宣旨道:“朕膺昊天之眷命:官员王安石自上任以来,励精图治,立志改革变法,特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,正式主持变法。”
    王安石连呼: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站起接旨退下。
    此时,枢密副使司马光上前奏本道:“皇上,我不同意由王安石来主持变法!”
    宋神宗:“有何道理?”
    司马光道:“因为,王安石此人比较固执,听不进别人的建议,除去与他本人之外,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。而一场成功的改革,就应该不断地比较借鉴,积累来自各个层次的不同意见,从而修改完善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,以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。”
    宋神宗根本听不进司马光的意见,一等他说完就宣布:“退朝!”
    (旁白):“此时的宋神宗已被改革搞得热血沸腾,决定不惜代价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计划。”
    10、后宫 日
    宋神宗说:“王爱卿,朕已下旨设立‘三司条例司’。这个新机构就是以你为首的改革变法最高领导机构,集政、军、财为一体。朕盼你开始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领域的全面改革。”
    王安石:“遵旨。”他接着说:“为了加速全面推行改革变法,恳请将朝气蓬勃,立志改革的官员多调入三司条例司来,以便雷厉风行推行改革变法。”
    宋神宗点点头:“王爱卿,你准备从何下手推行改革变法?”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目前已经准备两条法令即均输法和保甲法,将很快就颁布……”
    宋神宗:“均输法和保甲法的作用?”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均输法的作用是:设发运使,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,掌握供需情况。凡籴买、税收、上供物品,都可以‘徙贵就贱,用近易远’。这样,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,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,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。”
    宋神宗赞赏地点着头,又问:“那保甲法呢?”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保甲法与赵抃在担任睦州知州时推行的分水县保长制类似,是把各地农村住户,每五到十家组成一保,五保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。凡家有两丁以上的,出一人为保丁。农闲时聚集合保丁,进行军训,夜间轮流巡查,维护治安。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,与正规军相参为用,以节省朝廷大量军费,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,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,以便稳定社会秩序。”
    “好,好,”宋神宗连声称赞道:“这两项法令立即在全国推行。”
    “是,”王安石回应道。
    11、赵府 日
    王安石与赵抃在交谈……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赵大人,自从推行两项法令以来,虽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,但是从全国情况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”
    赵抃点点头,道:“最近,衢州老家的人和睦州来京都官员反映,自从推行这两项法令后,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,官员们甚至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。同时,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,老百姓拥护!朝廷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,增加了财政收入。”
    王安石兴高采烈道:“看来开局旗开得胜了!我们要趁热打铁,把青苗法等一揽子法令全面推开……”
    赵抃听后沉默了良久,道:“我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一下子盲目冒进,应该稳健地推进。”
    王安石却不以为然地哈哈大笑。
    赵抃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    12、后宫 日
    宋神宗与王安石、赵抃、司马光、唐介等人商讨青苗法实施细则。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凡州县各等民户,在每年夏秋两收前,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金或粮谷,以补助耕作,借户贫富搭配,十户为保,互相检查。借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,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,二等户十贯,三等户六贯,四等户三贯,五等户一贯零五百文。当年借款夏秋两税归还,每期取息两成。”
    宋神宗问赵抃:“青苗法合适不?”
    赵抃回答:“有点悬。”
    王安石反问赵抃:“你在濠州不是也采用类似方法置换了常平仓的粮食吗?”
    赵抃道:“那不一样,青苗法实施得经过官府,里面肯定会有人钻空子。这是一大笔钱,不像常平仓。里面有利的方面在哪里?更严重的是农民借了,能不能还得上?前提是要有很高的偿还能力呀!如一年借两次,每次百分之二十!”
    赵抃话音一落,司马光立即接着说:“一年要借两次,每次百分之二十,两次就百分之四十呀!”
    王安石不屑一顾道:“你们这些人难道都不读书的吗?百分十二十,这比农民向地主借高利贷百分之一百,百分之二十要低多少都算不来吗?”
    赵抃倒一反平时严肃的神态讥讽地说道:“君言失矣!如皋、夔、稷、契之时还没有文字,当然也就没有书可读呀!”
    王安石被赵抃的话呛得无言以对。
    赵抃说:“实际上,青苗法与常平仓的不同在于农业信贷的区别。由政府官员去执行农业信贷,会出现的问题是好比轰官员去做生意一样,跟专业的商人做生意能遵循一样的原则吗?”
    司马光也问王安石:“如果私人还不上时,农民就会发生惨剧。要是政府放贷还不起,你能饶得了他们吗?农民不是更得妻离子散?”
    宋神宗反问道:“有这么严重吗?”
    “比这还严重!”唐介一下就蹿了起来,当着宋神宗与王安石的面说:“现在王安石变更祖宗法度,天怒人怨,有一种说法叫‘不见之怨’。”
    宋神宗问:“什么叫‘不见之怒’呢?”
    唐介道:“就是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里边说的,‘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’,实际上就是敢怒不敢言,我们现在都是敢怒不敢言。”
    宋神宗说道:“你太夸张了吧。”
    “皇上,”唐介更加激动了:“您不能再对王安石言听计从了,若强行推行青苗法,迟早会坏了天下的大事。我劝您立刻罢免王安石,废除新法,这样国家的秩序才能长治久安。”
    王安石听了,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,气势汹汹地说:“凡是反对变法就是朋党!”
    大家一听,不对吧!唐介蹦起来责问:“怎么会是朋党?开始说得好好的,就是讨论青苗法实施的具体问题,怎么冒出朋党来了?”
    (旁白):“此时,宋神宗也吓了一跳!反正这变法是铁板上钉钉敲定的,唐介蹦也蹦不起来,于是宋神宗继续支持王安石。”
    13、赵府 夜
    赵抃正在书房细看文件,毛彦志匆匆地进来禀报:“老爷,唐大人作古……”
    “什么?”赵抃大吃一惊叹息道:“老头已经走了?”
    毛彦志点点头:“据说,唐大人自那天气坏了,一气之下,愤懑而归。回家后,怎么也想不通,毒气攻心,背上长了一个大毒疮,又过了一阵子,死了!”
    赵抃悲痛地说:“本来是王安石跟我这儿议论青苗法呢,最后把唐老给气死了。”他无奈地摇着头。
    毛彦志道:“老爷,王安石咄咄逼人,皇上身边的五位股肱大臣唐老活活气死,富大人称病不视事,曾大人也屡次因老请辞。只有老爷你,纵有大海掌舵的本事,也难保不在阴沟里翻船。”
    赵抃默默地站起来,边来回踱步边沉思着……
    14、宫殿 日
    宋神宗坐在龙椅上,文武百官肃静……
    公公喊道:“旨意枢密副使司马光携《资治通鉴》上殿!”
    司马光手捧《资治通鉴》上殿,下跪道:“叩见皇上!”并双手捧《资治通鉴》递上……
    公公接过《资治通鉴》转送交宋神宗皇帝翻阅后,问道:“司马卿,你所编写的资治通鉴有何目的?”
    司马光站起道:“臣编写的《资治通鉴》是给皇上提供历史的参考资料。”
    “哦,”宋神宗道:“何意参考?”
    司马光道:“如书上的‘萧何与曹参的关系’,‘萧规曹随’,政治稳定。曹参在朝廷任宰相三年,完全按萧何指定好的法规来治理国家,国泰民安呀!这是不要变,变没用。”
    宋神宗反问道:“不会吧?萧何的法不变吗?‘萧规曹随’是真理吗?”
    司马光说道:“上古三代皇帝,主张如果一直延读,都管用。当年周武王灭商,宣布完全延续。汉武帝是听了张汤的话,完了吧?国家一天不如一天了。后来汉宣帝一改,恢复了。历史经验证明:法不能乱变,得老实地遵循‘萧规曹随’的做法,人治比法治更重要。可见,国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变法,而在于培养人才。”
    王安石的学生吕惠卿马上列上道:“皇上,先王法令不会是一成不变的。有的一年一变,有的几代一变,不变是从来没有的。变的是制度,不变的是尊尊、亲亲、贵贵、长长、维护道德的原则和基本理念。变的是具体制度。而且萧何自己也会变,先是约法三章,后是《九章律》。到后来,惠帝、宣帝时,又废除了一部分《九章律》的内容。汉武帝骄奢淫逸,与变不变法没有关系。汉元帝是因为用了宦官,杀了忠臣。这几个皇帝的所作所为与执政政策有关,与变法无关。”
    司马光与吕惠卿两人唇枪舌战,针锋相对……
    (旁白):“司马光借着编写《资治通鉴》的机会,便率先排起了一次轰动朝野的朝廷辩论,将激进派和保守派的矛盾引向了公开化,将原来的政见之争变成凡你赞成的,我都反对了……”
    (第二十四集 剧终)


新书推荐: 蛮荒大商人:赚点贝晶养崽崽 结婚两年,军官丈夫按耐不住了 火速退婚:她被前任小舅全球通缉 带武器库穿70,被泥腿子宠上天 穿成影帝养的狗后我红透娱乐圈 菜鸟归来,末世也飞翔 被抄家流放,她要搬空皇帝的一切 重生嫁疯批太子爷,让渣男火葬场 女扮男装死后,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i人医生,e人患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