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> 穿越历史 >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>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13节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13节

    第172章 武盛
    ◎全要◎
    面对朱雄英洞若观火的双眸, 确实没少暗里盘算,明着来不能动手, 却完全可以背地来的人, 瞬间打消了念头。
    比起自己的前程,女子们能不能立足,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    他们自己要是把自己坑了, 不会有什么人帮他们的。
    因而, 武举相对引人注目,却也仅仅是注目罢了, 毕竟有人想挑刺,想看看朱雄英是否对女子们有所优待, 结果却让他们失望了。朱雄英做到一视同仁,不偏不倚,所有参加武举的人,通过文试,再比拳脚功夫, 骑射。
    故, 再想挑刺的人, 面对摆在眼前这样公平公正的比试,怎么挑得出来。
    最是让人惊奇的莫过于, 此番报名参加武举的人共计三百余人, 文试之后剩下两百余人,再比骑射, 剩下不到两百, 但那报名的十多位女子竟然一直都在其中。
    朱雄英对此也十分惊讶, 随后一看这些女子的籍贯, 竟然都出自北地。
    北地啊, 朱雄英露出一抹笑容。北地奔放豪迈,纵然同为女子,却不似南地一般被男人处处欺压,以至于但闻武举召开,三年前出了一个女的武状元,今日武举再开,北地这些并没有被约束太狠的女子们便迫不及待表现,只为在朝堂上占得一席之地,证明女子并非不如男。
    这个事,朱雄英特意提起,泰定帝沉着回道:“北方各地,确实不像南方,处处约束,各方压制女子。裹足多盛行于南,北地却十分少见。”
    就那么一个现实,让人不由生出别的盘算,比如朱雄英道:“若当真推行男/女一同分田,是不是可以先在北方试行,至少阻力相对没有那么大。”
    对,看着这些女子,朱雄英想到或许他们可以换一个方式,南方不好推广,那就先从北方开始。
    “你想去?”泰定帝明白朱雄英言外之意,朱雄英如实答道:“儿子也该做出些成绩来,不能事事都让至儿挡在最前面,让至儿遭受所有的指责和辱骂。”
    为兄也好,为储君也罢,朱雄英都觉得自己不应该躲在朱至身后,让朱至为自己挡下风雨。
    泰定帝道:“你的心思我明白,那你可曾想过,你或许是我们留下的退路。”
    是的,泰定帝没有立刻把儿女们全都放出去,无非是要给大明,也给他们这些冲在最前面的人留下一条退路。
    “世事无常,没有谁敢保证凡事都会一帆风顺,须得做最坏打算,将来如果我们失败,你就是退路。你可以接手江山,更能拨乱反正,等到来日。”泰定帝话说到这个份上,朱雄英还能有什么不明白。
    “你是储君,你需要功劳吗?”泰定帝将心中忧虑道破后,也更能明白朱雄英为什么想表现。作为一个储君,无功于家国天下可不是一件好事,但那样的前提是储君之位不稳,朱雄英的位置不够稳吗?
    “与臣争功,为君大忌也。”朱雄英心里有着数,最是清楚他的位置,他若是处处与人争功,绝不是一件好事。
    泰定帝道:“太子须稳,一如那么多年来,我也是这样过来的。御人之道,在于张弛有度,你啊,该懂的都懂了,我只怕你心性不够坚定,将来听信别人的谗言而已。”
    是的,泰定帝比谁都更清楚心性坚定的重要,更明白一但心出了问题,对于国家,对于大明将是怎么样的灭顶之灾。
    朱雄英沉着道:“爹的担心,儿子记下了,必会牢记您的教导。”
    说到这儿,朱雄英又不得不问了,“爹就不担心至儿的心志?”
    对此,泰定帝笑了,“你自己的妹妹你自己不知道?”
    “爱财的至儿,却以一己生财之力,建国都,修渠引水,以惠百姓。有时候儿子都在想,至儿果真爱财吗?”朱雄英想到朱至看着满屋子珍宝笑得嘴都合不拢,再有自小到大费心从长辈手里抠宝贝的样子,这分明就是个小财迷,怎么等她自己能挣钱了,她倒是有几分视钱财如粪土的气魄。
    泰定帝想起往事道:“爱财不假,自小便是如此。你们兄妹洗三那会儿,她就捏着两个铜板不肯撒手,为父当时愁得不行。”
    谁不怕家里出了个财迷,处处向钱看齐。就朱至长大些,开始为了挣钱花心思,那时候其实泰定帝同样也生怕朱至为钱不择手段。
    好在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朱至喜欢钱,爱挣钱,却也是相当正经的凭本事去挣。
    嗯,后来,朱至挣来的钱要么给了他们用作私库,要么用在各地利于百姓的工程,那会儿泰定帝和朱元璋才算真正放下心。
    “所以,论心志坚定,好像至儿是天生的。”朱雄英想起自家妹妹那般模样,须得承认一个事实,他和朱至的心志有些差距,这也是泰定帝会担心他的原因。
    “是啊,认准的事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放弃,你比她差了这一点。”泰定帝不是要打击儿子,而是事实摆在眼前,该承认就得承认。有比之不及的地方,加以锻炼就是,泰定帝又不是不能接受儿子不如女儿。
    朱雄英听着重重点头,表示自己听进去了,一定会尽所能让自己的心志更坚定。
    相较于朱雄英的武举有让他惊奇的地方,朱至主持的科举那是相对没有任何波动。
    但等朱至说出今年的科举题目是大明之弊时,不少官员都变了脸,怎么有一种朱至在磨刀的感觉?
    不不不,纵然知明之弊,也并不代表朱至能干些什么,毕竟她不过是一个公主。
    再说了,知其弊,未必就能有去改变这个弊端的勇气是吧。
    大明,纵然比不上强汉盛唐,那也不算太差。谁会放着眼前的太平不管,非要折腾出问题来,以致举国不安。
    因而,题目定下,一众人觉得没什么问题。结果却叫他们惊掉了下巴。
    实在是朱至够狠,此次参加科举的人共计不过五百人,朱至竟然只取了十人。
    嘶,等跟着朱至阅卷的人知道这个数据时,第一时间跑到朱至跟前,问问朱至这是何意?
    是啊,他们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交到朱至手里的人,每个人都不只十之数,结果朱至取了十人!
    “你们认为的文章不错,是不是忘记最重要的一点。这一次的题目是什么?是大明之弊。何为弊,你们不知?像这样歌颂我大明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的好话,你们是在自欺欺人?亦或者想要蒙蔽陛下?”朱至质问于这群人,他们知道什么叫题目吗?文不对题也敢说这样的人可以取为进士当大明的官?
    滑天下之大稽不过如此。朱至更想知道,他们有什么脸敢到她跟前质问于她。莫不是一个个都觉得她好欺,泰定帝好欺?
    朱至将手中卷子重重落在案上,一声巨响让人不由一颤,朱至缓缓走向他们道:“倘若你们都是如此取才的,往后这科举诸事,诸位切莫再参与了。我大明不需要溜须拍马,人云亦云,只看文章华丽的官员。你们扪心自问,可对得起你们头上这顶乌纱帽?对得起对你们寄以厚望的陛下?供养你们的百姓?”
    朱至直问,问得他们一个个面红耳赤,羞于见人。
    “文不对题,任你们说破了天去,这些人也没有资格取为进士。”末了,朱至更得道明她的坚持,谁来说这件事也没有商量转寰的余地,一群只会夸赞大明,却不知人间疾苦,只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,简直是无视她这一道题目之极。
    被朱至骂得头都抬不起的人,哪里还敢有半个不字。
    但是,毕竟这一回取中的士子太少,谁能当作没有这回事?
    饶是泰定帝看到这数目也怔了半响,不确定的问:“这么少?”
    “少,少得可怜。”朱至对此那叫一个惋惜,巴巴瞅着泰定帝,十分委屈。
    泰定帝本来受惊的心在看到朱至这般模样,忍俊不禁,朱至这会儿再次为之难受了,“怎么有一种没人可用的感觉。”
    不,这并不是朱至一人的感觉,也是泰定帝的感觉。
    泰定帝拧了眉头,“人很多,真正的人才太少。”
    是的,庸才那是真不少,却没有真正可用的人才,这才是最让人心酸的。
    “我就不服了。”是的,朱至不服,竟然没有济世之才。
    “我觉得可以了。”泰定帝的视线落在朱至身上,眼神中的满意藏都藏不住。
    朱至想说泰定帝怎么能说出可以二字?他可别忘了人才是国本,无人可用,那是何等尴尬的局面。
    于朱至而言,没有人能用,那简直就相当于没了手。没手怎么办事?那不是坑吗?
    “你就是大明的人才,济世之才。”泰定帝一看朱至没有反应过来,点破说明。
    被夸得措不及防的朱至张大嘴望向泰定帝,泰定帝已然道:“你莫不是把自己忘了?”
    朱至赶紧道:“那倒不至于,我就是觉得,我应该也就勉强算是不错,可是还是差得远了,该给咱们大明多挑几个真正能干实事的人,难道不是更好?”
    “人不能太贪心。”泰定帝如是道来。
    “算了。既然爹都不在意,那我就更不说什么了。这人就这么几个,勉强算是长了脑子,也算正直敢言,要说状元之才,那是没有,殿试,爹还要召开吗?”朱至挥手,就不郁闷了吧,反正郁闷也没有什么用。
    对此,泰定帝的回答是,“无状元之才,把人推到状元之位,大可不必。就此公榜。”
    如此,便是不会再召开殿试的意思。
    但是,这一届科举竟然只得了十人,十人!
    当看到上面写下的十人名单时,多少人为之震撼,更觉得不可思议。
    朱至想啊,人太少,榜太空了实在不怎么好看,那怎么着,把他们的文章抄录下来,就帖在榜前,且让天下人看看,为什么这些人能够被取为进士。
    因而,震惊过后的众人也就开始细读文章了,毕竟,这一回考试题目是大明之弊,那就是让天下学子陈大明之弊,若是有人能够给出解决的办法,自是上佳。
    可惜,能够陈明大明弊端的人不过才这十人,写出解决办法的却是没有。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朱至会说,十人里头并无状元之才。
    原本看到朱至出的题,好些人觉得,或许朝廷只是一时兴起才想出这样的题目,要说朝廷果真有直视弊端,解决弊端的态度,却也是让人拿不准。
    然而文章张贴出来后,不少人看着上面的内容,大抵心里有了数,知晓朝廷确实有拨乱反正之心。待各地传出不少大明有意重分田地的消息时,免不得有人察觉,是不是朝廷确实要弄出什么大动静?
    可惜,没有人敢在朝堂之上问起此事,乡间传闻,纵然不知因何而起,一但放到明面上来说,假的可能就变成真的了。
    与之而来,江西也传回消息,江西叛乱得以平息。
    小小动乱,竟然拖了这许久才平定,对此,朝中不少人颇有微词。闻言,泰定帝将何容送回的奏折丢到那些人面前,“看看,好好看看上面的内容。”
    泰定帝的态度,让本来想参领兵之将,包括何容的人,都不得不把话咽回去,先看何容说了什么。
    何容在奏折中写清楚平乱经过,包括乱起之因。
    江西内官商勾结,强抢民田,重徭剥削百姓,引起众怒,最后官商决定,一致扣境内百姓犯上作乱之名,以诛之。
    所以,一开始并没有所谓作乱,是当大明军兵到后,江西内有人故意透出消息让江西境内百姓知道,朝廷军队信了江西官员上奏,前来诛灭他们这些胆敢犯上作乱者。
    听闻如此消息,百姓能坐以待毙吗?
    既然反是死,不反也是死,那他们非要争一争不可。
    最后,才是真正的反。
    看清始末,何容将勾结的官商之名清清楚楚写在奏折上,生怕谁看不清。好些人心头直颤。
    至于后面何容写出如何平定内乱,安抚百姓,甚至诛杀江西境内的官员,无端让人发寒。
    “现在你还想跟朕说什么?朕都听着。”泰定帝等着告状的人把上面的内容看清后,这才张口,那一位连忙告罪道:“臣失言。”
    泰定帝不善问:“只是失言?作为朝中重臣,你不是第一日为官,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,你心里有数。不过是因尔等容不得前线反复罢了。你们以为区区叛乱就该在短短数日平息,而不该一拖再拖。你既认为事情如此简单,为何不一开始自荐前往,为朕分忧?”
    对喽,真是那么容易办的事,怎么是前无人自荐?
    相反,一个个反而急于把何容推出去?
    “既无为朕分忧之后,何以事成之后,不问百姓,不问前方诸卿安好与否,只急于问罪。是该尔等问罪的吗?朕竟然不知,乱得以平,反而无功而有过?”泰定帝确实很是火大。
    怎么着,兢兢业业干活的人有错,他们这些旁观者,甚至可以说是煽风点火的人,反而可以居高临下评价在前方费心平乱的人是对是错了?
    “陛下,臣知罪,臣知罪。”战战兢兢跪下赔不是的人也是吓得不轻,他没有想到不过一句问话,竟引得泰定帝勃然大怒。
    “既知罪,贬出京,你该到地方去看看,以后再告诉朕,你们既对前线诸事不了解,自不该指手画脚,动不动就要问罪。”泰定帝必须要杀一杀如此风气,这样不正常的风气,怎么能够长存于朝堂之上,当杀一儆百,以儆效尤。
    “陛下。”京官挺好的,好些人千辛万苦才能回能京城,谁承想就因为不得体的几句话,这竟然就要被贬。
    “拖下去。”泰定帝下令,面容冷峻,语气果决,摆明了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    外头的守卫可不是吃干饭的,虽然自泰定帝登基以来,对臣子不论有多少不满,都没有让他们拖过人。可是这样的事在朱元璋手里他们常干。
    相比之下,泰定帝吩咐拖人罢了,朱元璋那是干脆一言不合即打人的,打完再贬。
    所以,泰定帝已然手下留情了。


新书推荐: 快穿之肉欲人生 色彩斑斓的生活(1V1,BG) 春风雨(纯百) 排斥信息素 佛系古代生活 完美扮演法 火红年代从私人订制开始 妖王吃错药 三十天冷静期 八零致富从做彩灯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