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节

    换了新的收粮官来,祝缨就很顺利地把粮食交了,拿了合格的条子,再拜别鲁刺史,拖着上司回去了!
    上司终于认命,随便这两个人怎么闹去吧!他也不求什么晋升了,只要糊完这个任期就行!哪怕平调,又或者降职做一个县令,也比现在这样好!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祝缨知道上司受的夹板气,可她不打算对上司太体贴了。一个鲁刺史已然很讨厌了,再伺候一个被鲁刺史拿捏的上司?就好比给个姨娘当丫环,正室娘子的丫环她都不想当呢。
    祝缨一路吹着笛子回到了福禄县。
    进了县界,就有在田里拾穗子的小孩儿给她打招呼:“郎君!”
    “哎~”
    祝缨进了福禄县就浑身舒服,此时如果在京城,必得换上夹衣了,在福禄县里她还穿着比较单薄,只在早晚要加件薄外衫。
    回到县城,县丞等人早在城门外等候着。
    祝缨道:“怎么?都知道我回来了有好事儿么?”
    县丞道:“好、好事儿?”
    祝缨眨眨眼:“我说的话又记不住是吧?往上头缴的咱们付完了,剩下的轮到咱们过日子啦!”
    发补贴去!
    一时欢迎她回来的声音更添了十二分的真诚。
    县令大人说话是算数的!
    祝缨自己就懂些账目,手下一个祁泰做账厉害,做人则实在不像个活人,手下几个账史之类的人还得祝缨亲自去把控。所以福禄县的账祝缨是非常清楚的,留足预算,就是发放补贴。
    福禄县城又一次热闹了起来,官吏们额外多了一笔收入,大部分人收入是比之前自己寻外快要多的。他们拿了钱、粮,又去沽酒、买肉,还有给老婆打首饰,给孩子裁新衣的,店家也赚了一笔。
    开心的人也变得多了。
    一片欢悦之中,祝缨则在准备另一件事——趁着天还不太冷,再出巡一次,这一次他要去赵翁说的那位差点连了宗的赵苏家里走一趟。
    第134章 出巡
    “咋又要出去呢?”张仙姑捧着个碗,吃惊地看着祝缨。
    祝家从来没有“食不语”的家教,他们更喜欢吃饭的时候说事儿。祝缨在饭桌上就把准备出巡的事情又说了,张仙姑和祝大听了都不大乐意。张仙姑嘴快,先问了出来。
    祝缨道:“管一个县的事情多着呢,哪有只耍威风不干事这样的好事呢?”
    祝大道:“我瞧好些官儿都是那样的。”
    张仙姑放下了碗,扳着指头给祝缨数着:“先到了这儿,话也听不懂、跟个聋子哑巴似的,家具都是现弄的,吃的也吃不惯,得亏有人家祁家小娘子帮忙。接着是那个破烂刺史又找你的茬儿,好容易顶回去了,手上又是个大破烂摊子,才糊好了,你又开始噼哩啪啦地打人。如今秋粮也收了,你的差使也糊上去了,该安稳几天了吧?你又不!”
    祝大在一旁帮腔:“对啊!以前我咋没见着咱们县令大人们这么忙呢?我说,你好歹歇歇。这时节要是在京里都该整治一腔羊,好好煮一锅汤补一补啦。”
    祝缨道:“想喝羊汤啦?这儿地气比京城热,再等半个月我再收拾啊。”
    “我不是跟你要吃的!我说事儿呢!”祝大气结。
    花姐道:“小祝,羊汤的事儿我来收拾,你甭管啦。”
    祝大道:“你怎么也跟她学着啦?”
    祝缨道:“娘也说接的不是个好活计,那不得多出点儿力么?我也不累,出门有马,吃饭也有人给我办了。还有什么好担心的?可今冬我要不盯着,一准有人偷懒,又要耽误明年的事。我才来,不能将事情做坏了。”
    祝大道:“咋?他们没瞧见都打成那样了,还敢?”
    祝缨笑道:“咱们不是才从京里出来的么?我每年经手多少杀头的案子,也没吓住人不犯法呀。我累一点,咱们就能过得更安稳一点。现在天气也还算好不是?到底凉快一点。”
    张仙姑道:“那行,我还是跟你一起去。”
    祝缨这一次是想把秋冬水利、两条路都顺路规划了,再到赵苏家那儿瞧瞧。想了一下现在这气候张仙姑应该不至于在路上生病,就说:“行。等这一路看完了,咱们就能回来好好准备过年了。”
    张仙姑嘟嘟囔囔地:“哎呦,又得收拾行李了!”
    到了福禄县之后,因为语言不通,也没别的事儿干,一看县衙空空荡荡完全不像是一个过日子的样子,张仙姑才花了两个月的功夫把后衙渐渐填满了。才有了个家的模样,又要出行了……
    此时天气虽然不算寒冷,却也有了点凉意,要带的衣服就多了一些。张仙姑又收拾了两只大箱子衣服铺盖才罢手。
    ……——
    次日一早,祝缨先到县衙内理事,今年的大事几乎都完成了,她留了一些官吏在衙内维持日常的运转,自己与关丞一道去巡视。
    关丞道:“下官?”
    “对啊,你地面熟。”祝缨说。在她到来之前关县丞是常驻本县最大的官,必然是熟悉许多事情的。
    祝缨带着关丞、祁泰等人,先挨个乡地看水利情况,定下来各乡几条主要干渠的工程。带着祁泰也是为了算土方、人工之类。福禄县的地势不像京畿附近那样一马平川,它县内起伏不平,即使是有较大片田地的地方,田地周围走不多远也是丘陵山地。地势一旦不平,水利工程就不能照着她在京畿学的经验来了。
    得重新琢磨!
    好在福禄县原本不是一片空白,旧有不少灌溉渠。关丞自己没有很钻研这些,但是见得多了还是能给祝缨讲解一些的,他说:“您来瞧这儿,这个渠它就不能直来直去的,得绕个弯儿,这里的路也是这样的,不能一条道笔直地从山脚直冲上顶上,得盘山而建。”
    懂了,工程量也就绕着弯儿地翻着番地上去了。
    祝缨道:“去将顾翁请来。”
    顾翁是一直住在县城而非最近被祝缨半强迫薅过来住的,他有不少田产是在县城周围的。顾翁此人,家国情怀有,但不多,可是他的家产在这儿,必然会关心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务,农田水利方面多少能说一些。不止是在福禄县,全国各处都有这样的士绅,他们甚至比地方官更关心家乡的一些事。例如死了的李藏,家乡的气候如何是否有水旱灾变、粮食是否减产之类,他都关心。
    顾翁也关心贯穿他的田产的水利工程。
    才出县城没多远,再请顾翁过来也不过半天功夫。有了顾翁,祝缨就能问到更多的东西了。
    顾翁道:“这一片的水渠好有几百年的光景了,这一段是朝廷征发民夫修的,那边那一小段绕过来的,还是老朽祖上自掘的渠哩!渠也不敢乱挖的,不然,到了雨水大的时候都冲坏了!干渠有石头垒一下更好。那边那一处,要是有条渠,还能再开出些田来”
    祝缨往他指的地方看去,道:“地方不错。”那地方靠着顾翁的一块熟田,这人一准是想借县衙兴修水利的便利,引水过去方便他家开荒呢!这糟老头子鬼得很!
    等等!这不是我在京兆对王云鹤干的事儿吗?!!!
    她又问了顾翁关于人工的问题,顾翁道:“咳咳,有时候因为天气,多用几天工也是……”
    “嗯?”祝缨警觉了起来,这话音不对,因为天气原因延误工期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?这老头子怎么特意提出来了?
    一旁关丞急忙解释:“大人容禀,天下就没有准时停工的徭役!”
    祝缨瞬间懂了,这事儿她见得多了。朝廷有规定,百姓每年给朝廷服若干天的徭役——朝廷不付工钱。但是地方上用人是不讲这个道理的,哪个人敢说我今年已经干满了,不干了,下一刻就得被抓起来关黑牢里醒醒脑子。
    有时地方豪强如果盘剥得不那么厉害,真有百姓是“自愿”舍朝廷而就豪强的。
    祝缨点点头,又问顾翁:“我瞧这儿山林很多,开荒不易吧?”
    顾翁忙拱手道:“大人容禀,是很不易,不划算的。”
    祝缨道:“容易只怕也不太愿意。”
    世间山林虽多,许多还是有主的,山林产木材、竹子、野味、草药……等等。历朝以来有个“名山大泽不以封”,即最著名的山川连皇室王公等都不予封赐,位置好的山川都掌握在朝廷手里。这山川就像道路一样,经过都还要设卡收税呢。里面的优良的木材、矿产,也不让普通人随便去采。
    一些小山池塘之类则为豪强士绅所有。大部分的士绅也不愿意开放山林,那是私产。他们宁愿留着自己进山打猎玩儿,或者收钱才许人去砍柴捕鱼之类。
    此外又有一些散落的公用的小山、池塘,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用。譬如一个村子的池塘,就不允许另外的村子来捕鱼。
    总之,能有主的都有主了,没有主的,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、力有所不及。以及可能有种种不便之处。
    至于垦荒,这些地方也不是很适宜的。祝缨对农桑也不精通,在北方学的那点儿知识不敢生搬硬套到南方。因她从来没有参与过垦荒,见的都是熟田,便向顾翁请教。
    顾翁也不太懂这个了,他找了个老佃农过来回答。
    老农一听就摆手:“那可不容易!一片田,五年功夫也是成不了事的!”
    历来朝廷有规定,开垦荒地,或五年、或十年要免租赋,放到福禄县这个地方来讲朝廷就是在占百姓的便宜。五年十年,并不足以开出一方产出稳定的糊口薄田。差不多是朝廷白用你的劳力,将将有点收成了,开始收租税了。
    只有天然条件就很好的地方,这样开荒才有得赚。能够大面积开垦成功的,背后必然有一个大的势力在持续的支持。比如军屯,又或者提供耕牛、种子的民屯。
    老农道:“别看这一片地草长得挺旺,真要种粮,它头几年就长不出什么粮来!一是肥力不足,二是种子不好,三是混杂野草……草和粮是不一样的,要不然,还种粮做甚?人都吃草得啦。”
    老人说得头头是,祝缨心道:完蛋。
    她原本是有个开垦荒地的计划的,福禄县一如所有的偏远地方一样,称得上是“地广人稀”。它以前是上县,人口不少,能凑成个上县就是因为它的地方大,不是因为人口密度高。
    祝缨没再说话,派人把县城里各乡的头面“父老”都叫上了,心中想的垦荒的事先压后吧,先看看水利和道路。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这些乡绅们的长相有丑有俊,脑子有聪明有笨,但是遇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的时候,个个都是顾翁。祝缨仿佛看到了二、三十个绕在王云鹤身边试图诱拐王云鹤开渠经过自家田的自己!
    祝缨心道:今晚就给老王写信忏悔,他当时对我真是太好了!
    这些人里有脑子活络的,看到祝缨还带着父母出行,想起来她上回也是带着父母下乡的,心道:可真是个大孝子!
    便有人趁夜给张仙姑和祝大送礼,请他们代为说项。
    常寡妇找的张仙姑,她认为祝缨与母亲的关系更好一些,看一家三口站立的位置就能看出来,祝缨跟母亲之间的距离更近。她也搬到了县城居住,这些日子也看到了一些祝家的情况,张仙姑的话要多一些,家务是张仙姑和花姐在管。而花姐也是常伴张仙姑左右的。
    祝家看起来生活简朴,不过看祝缨的一些衣饰颇为华美,常寡妇也不敢怠慢,提着一匣子的首饰来送张仙姑。
    大不幸!张仙姑不会讲福禄方言!
    张仙姑和祝大到这会儿也能听得懂一点本地方言了,说还是不行,不行还偏要硬说,觉得自己说的就是福禄方言。自信的样子跟福禄人自认说一口地道官话是一样一样的。
    常寡妇开口,张仙姑听得云里雾里,张仙姑说话,常寡妇也听的七零八落。
    张仙姑方言不行,看到首饰却看懂意思了,连连摆手推据,口里说:“犯法的犯法的!要抓起来的!”
    “犯法坐牢”是张仙姑的噩梦,丈夫孩子都蹲过大牢了,尤其是女儿,是万不能再叫她出事的。
    常寡妇也听不懂张仙姑的话,也看懂了张仙姑的意思。也是没想到,这祝县令看起来油盐不进,家里人居然也这般清廉!
    那一边找祝大走门路的人也是铩羽而归。
    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:怎么一家子人,一个贪财的都没有?!
    心里不满之余竟也有了一点佩服了。
    却又共同担心,怕越是这样的官儿越能折腾!赵翁犹豫地说:“要是如王相公那样,自然是最好的!就怕这不图财,就要图权、图名,那可就完了!他才问我赵苏的事儿呢。”
    顾翁大惊:“你怎么不早说呢?”
    一群老头子、半老头子夹着几个年轻人,都忧心得不得了。生怕这新来的县令作什么夭!他们宁愿这货折腾他们,也不想他引了獠人乱起来,那可真是后患无穷。
    祝缨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么脆弱,还跟士绅们讨论修渠的方案,以一县之力满足所有地主的愿意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她和诸“父老”约定了先整修干渠,同时再开五条支渠,这是今年的计划。明年继续修干渠,开新渠。最终形成一张水网。
    有两姓争水的,以本地降雨来看,水的问题应当是不缺的,大部分的问题是由种庄稼时水的集中使用引发的。
    祝缨道:“都不必争,我与你们设水门,分水。以在册田亩数为基准。一百亩田,三十亩的就分三成,七十亩的就分七成。分完了,再有多余的,再漫灌。有饭一起吃。真觉得太吃紧了,咱们就加紧修渠,也可开挖池泽蓄水。不过今年还是要爱惜民力,咱们一年一年的来。”
    手里尚有隐瞒的田亩的人有点傻眼,却也说不出什么来。


新书推荐: 当高岭之花遇到糙汉后 少装矜持,你是私人藏品 离谱!被室友盯上了怎么办 流放前,她搬空京城权贵库房简安安楚君行 撞号后我们极限拉扯 女装网恋到高冷室友翻车了 唐人的餐桌 我们真的只是在演戏 分手七年后,隔壁住进了前男友 救命!和顶流死对头网恋后被亲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