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0节

    他进帐的时候,赵英与赵平锐利的目光同时盯在了他身上。
    身为帝室贵胄、赵氏子弟,对耿安国这种拥兵自重,听调不听宣,自行其是乃至擅行征伐的一方节度使,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。
    他们对耿安国有本能的厌恶。
    所以这一刻他们很想看看,赵宁这位皇朝太子,他们眼中近乎无所不能的绝顶高手,要如何敲打这个佞臣,给予对方足够深刻的教训。
    “耿安国参见太子殿下!”
    耿安国兀一进帐,便高喊着大礼参拜,他不曾穿戴甲胄,行大礼的时候没有半分滞涩。
    赵英、赵平暗暗撇嘴,耿安国的态度虽然恭敬,但这在他们看来都是场面功夫,不值一提。
    赵宁抬了抬手:“起来吧,这些年你也辛苦了,入座吧。”
    耿安国致谢之后,没有任何忐忑紧张之情的,自然坐到了一旁的座位上——赵宁之下,左首的位置坐着黄远岱,而后是赵英赵英,其次是范子清。
    赵英、赵平见赵宁不仅没有训斥耿安国,反而还让他落座,一个瞪大了眼睛,一个面露惊诧之色,都不理解赵宁为何这么轻巧的放过对方。
    这就更不必说,赵宁还说对方“辛苦”——这厮有什么辛苦的?
    赵宁好似能一眼看穿赵英、赵平的心思,笑了笑,“自我在乾符末年放弃军权,耿帅便一直跟我有频繁的书信往来。
    “他带着梁山营反抗前义成节度使,我也是赞同的,而后跟张京大战于曹州一线,扼制张京向齐鲁进军的步伐,亦在我的授意之内。”
    赵英与赵平一阵愕然。
    耿安国主动解释:“国战时期,耿某就已被太子殿下所折服,下定决心要一直追随太子殿下,故而始终跟殿下保持着紧密联系。
    “国战后齐君无道,帝室遭受不公,耿某就曾多次给殿下去信,而后反抗军征战河北,耿某多次请命在郓州起兵呼应。
    “只不过殿下对郓州另有打算,所以一直没有让耿某以反抗军的名义举事,哪怕耿某成了义成节度使,都没有让耿某公布自己效忠大晋皇朝的事实。
    “这是因为殿下很清楚,在朝廷进行革新战争,河北河东之外众藩镇都各行其是,王师暂时又不能出征的情况下,耿某一旦表明立场,自身与义成军都极可能很快遭遇不测。
    “事实证明殿下所虑不差,且不说外部势力,单论义成内部的隐患,都差些让耿某翻船。
    “而正因为耿某没有表明立场,这才能堪堪稳住义成军,若是老早就宣布效忠朝廷,只怕早已万劫不复!
    “这回殿下挡住了杨氏北上的高手强者,绝了义成军内部隐患的外援,耿某终于能在黄先生到来的时候,宣布义成的立场,襄助王师征讨中原的大计!”
    听到这里,赵英目瞪口呆,赵平亦心神震动。
    原来耿安国、义成军还有这等秘辛。
    想到赵宁竟然那么早就对郓州有所布局,而且布局确实成功了,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,他们一起看向赵宁,眼中充满敬佩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他们对耿安国的印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,对方从一个割据一方见风使舵的佞臣小人,变成了一个忍辱负重的不世忠良。
    这让他们再看耿安国时,眼中都带上了浓烈的亲近、信任之意。
    接下来,赵宁与耿安国叙谈良久,期间赵英问了无数问题,渐渐对耿安国也充满尊重,赵平相对稳重,但也听得聚精会神。
    末了,耿安国离开大帐,回城中准备大宴——今晚赵宁要见义成的高级官将,以及城中的仁人志士,这些人都需要耿安国去安排。
    因为反抗军明日就要开拔,营中需要准备,范子清亦有军务得主持,暂时离开了大帐。
    帐中只剩下赵氏兄弟与黄远岱时,赵英发自肺腑地感概道:“想不到耿帅身居高位,竟然没有被权势腐蚀心智,一直保持着赤子之心。
    “我更想不到,原来郓州始终都是朝廷的,王师渡过大河不会有丁点儿意外,大军进入中原亦不会都半分阻力!”
    赵宁瞧了他一眼,轻笑一声摇了摇头。
    赵英察觉出赵宁的不以为然,疑惑地怔了怔:“大哥,我说错了?”
    赵宁道:“错了一半。”
    这回不仅是赵英疑惑,连赵平都满脸不解,“难道耿安国不是绝对的忠良,郓州不是牢牢把控在朝廷手里?”
    “当然不全是。”赵宁并未直言,而是指了指黄远岱,示意他俩去问对方。
    “耿安国撒了谎?”云里雾里的赵英与赵平,将询问的目光投向黄远岱。
    黄远岱呵呵笑着道:“耿安国没有撒谎,他的确跟殿下有书信往来,而且确实很频繁,凡有要事都会请示——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。
    “黄远岱身为一方节度使,想要在这个局面诡谲的烽烟乱世,保全自身的荣华富贵、权势地位,为了让义成生存下去、发展壮大,必须要学会左右逢源、八面玲珑。
    “所以无论他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样,都一定会跟殿下保持联系,并且表现得十分恭敬,这能让他少一个威胁,多一条生路。
    “可一旦形势有变,到了真正需要抉择的时候,依照这些节度使的秉性,他们只会注重实际利益,随时可能弃大晋而去。
    “正因如此,虽然他表现得很好,我们也不能太相信他,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。所以殿下才会去徐州,谋求自己掌控局势。”
    说到这,黄远岱摸出酒囊,像是喝水一般自顾自饮了一口,给了赵英、赵平思考的时间。
    赵英嗔目结舌,仿佛看到了新天地,大受震撼,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些门道。赵平反应较小,陷入沉思,检讨自己的思虑简单。
    “如此说来,郓州的确不是牢牢掌控在我们手里,耿安国这种节度使也不值得托付信任。”
    赵英喃喃自语,“怪不得,前段时间陈奕将军接触耿安国时,传回的消息是对方态度模棱两可。
    “如果对方真的忠于大晋,哪里还需要先生特意提前来郓州,谋划着‘说服’他?”
    黄远岱哈哈一笑,“韩王殿下这话可就又错了。”
    赵英呆了呆,不明所以:“又错了?”
    赵平也是茫然地看向黄远岱。
    黄远岱喝一口酒,咋摸了下嘴,娓娓道来:“在当时那种情况下,耿安国的态度一定是模棱两可的。
    “作为我们其中的一员,陈奕当然不会太信任耿安国,而郓州是关键之地,容不得半分差池,在局势格外紧张之时,想要陈奕确信耿安国效忠大晋,后者说得天花乱坠、赌咒发誓都没用,必须要做出强有力的行动。
    “这些行动,或许是立即布告天下义成的立场,或许是囚禁乃至诛杀跟杨氏有联络的梁山将领,或许是把郓州的兵马尽数调走......
    “而无论哪一种,耿安国但凡是不想义成内部大战、手足相残,都做不到,也不能做。
    “可陈奕也不能放松要求,他毕竟看不到耿安国的内心。
    “所以陈奕传回的消息,只能是耿安国的态度模棱两可,而在我们看来,耿安国的态度也不可能不是模棱两可。
    “一言以蔽之,但凡梁山诸将还有杨氏高手的支持,义成内部可能分裂大战,耿安国就会一直处在两难之境。
    “唯有杜绝了梁山诸将的杨氏外援,令梁山诸将无法想着忤逆他,并且自己可以借助大晋力量镇压诸将的贰心,诸将才会乖乖跟着他效忠大晋。
    “也只有在这个时候,耿安国方能表明自己的立场。”
    一席话让赵英的心灵不断遭受冲击,临了脑中一团浆糊,差些晕头转向,听黄远岱这么说,耿安国又成了大晋忠良。
    赵平的反应比他好一些,五官不曾各自僵硬,但也没有本质区别,内心的混乱让他的鼻子眼睛无法凑出一副完整的表情。
    半响后,赵英怔怔地问:“那耿安......耿帅,究竟是不是大晋忠臣?”
    第七五七章 教导(下)
    黄远岱微微一笑:“既然韩王殿下如此问了,那我只能这么回答殿下:某也不知。”
    赵英:“......”
    黄远岱把空掉一半的酒囊收起来,现在不是可以喝醉的时候,喝上一些助助兴即可,没必要抱着酒囊不放:
    “其实之前我们有机会分辨耿安国是否忠心,但我们没有往那个方向去谋划,因为一旦事情的成败需要靠人的品性来决定,那事情便已失去控制,是在赌。
    “殿下把杨氏高手挡在徐州,让义成军中的梁山诸将没了依仗,迫使义成军在现实面前只能选择效忠大晋,我们也就失去了辨别耿安国品性的机会。”
    这番话赵英倒是完全听明白了,点点头表示理解。
    赵平寻思片刻后 沉吟着道:“事到如今,义成军肯定要跟随王师作战,虽然他们战力寻常,但运送粮草辎重总是没问题,往后只要形势不大改,我们就永远无法知晓耿安国究竟是不是忠良。”
    黄远岱呵呵笑道:“不能识别官将的忠奸,只能说是没有给官将成为奸佞的机会。这是一种幸运,因为那说明局面没有坏到哪里去。”
    赵平深以为然地点头,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局面。
    赵英则不然,他希望得到一个问题的明确答案,遂转头问赵宁:
    “革新战争是千古大业,耿帅的份量非比寻常,以他过往的资历,日后很可能得到更大重用,难道我们不需要准确判断他的品性?”
    赵宁对赵英这个问题不无欣赏,遂正色给予指导:
    “形势不能让我们判断一个人,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无奈,很多时候,当形势能让你判断一个人的时候,很可能就是事情败坏,局面不可收拾之际。
    “为了避免在紧迫关键之时,我们重用的对象不是小人,这就需要我们有识人之明。
    “你们要记住,识人之明,是一个统领大局的主事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品质。如果你们还没有这个能力,就要立即想方设法训练提高。
    “至于耿安国,虽然黄先生站在利益攸关的角度上,不太相信对方,但在我心目中,耿安国完全值得信任,他是忠正之士无疑。
    “这不是一种臆测,而是因为我跟耿安国并肩作战多年,当时也算得上是朝夕相处,对他很是了解。”
    赵英、赵平面色凝重的受教。
    黄远岱啧啧两声,“殿下这话我可不完全认同,这世上唯一不变的东西,就是没什么东西会一成不变。而人又是最善变的。
    “国战时期的耿安国值得信任,成为节度使后的耿安国,未必值得殿下毫不怀疑。”
    赵宁笑了笑,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,人最善变不错,但人往往也最难改变。我在耿安国身上,很早就看到了那些不会改变的特质。”
    黄远岱没有继续反驳。
    赵宁又对赵英、赵平道:“当然,黄先生的话也很有道理,按照干将的话说,我们要以变化发展的目光看待人和事。”
    赵英半懂不懂,赵平若有所悟,两人皆是拱手表示记住了。
    赵宁见赵英有些晕乎,眉宇间不无懊恼、自责、自卑之意,知道对方是对自己“半懂不懂”的状态不满意,便宽慰他道:
    “你刚刚出来历练,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下子把什么都看明白,勤于思考勤于做事即可,不必太过急切。
    “耿安国这件事本身就很复杂,一时想不透彻在所难免,有所得就行了。来日方长,慢慢学习就是。”
    “是,大哥。”听了赵宁这些话,赵英长吐一口气,放松不少。
    ......
    翌日,
    赵宁得到一个消息:魏氏秦国的大军已经开始攻打函谷关。
    这并不出乎赵宁预料。
    大晋在关中的探子不少,虽然大战将起的时刻,一直在被魏氏的修行者捕杀,但这些时日以来还是有一些消息传回,故而赵宁早已知道关中的秦军在集结、东行。
    在赵宁、黄远岱等人看来,三家逐鹿中原,魏氏必不可能缺席,虽然部分将士因为从蜀中回军道路险阻,耗费了不少时间,比赵氏、杨氏行动慢些,但不会落后太多。


新书推荐: 我妈居然是重生的【七零】 娇气小丧尸又在欺负坏男人 不就是个奥运冠军[花滑] 404寝,下楼团建! 我的独立日 纯0扮演渣攻后翻车了 我在神秘复苏世界开冒险屋 和小掌门一起看世界 仙尊他一心成为反派 纨绔小少爷的农家饭馆